详细内容
清代篆刻简史 清代初期篆刻艺术
清代篆刻简史 清代初期篆刻艺术
清代篆刻(1644-1911年)是我国篆刻艺术史继汉代篆刻之后又一次出现兴盛的气象。不过在明未清初时期,由于战火连年,从明代万历年间兴盛的篆刻至清初七十余年的篆刻艺术遭到摧残。曾出现一个沉寂的局面,当时有一批篆刻家如丁元公、万寿祺、方以智、吕留良,先后剃度出家,归昌世、祁豸佳隐归山林,梁褒死于战火,独立和尚东渡日本等诸多因素,使明未清初的篆刻艺术的发展曾出现一段相对停滞不前的局面。
到了清代中期,篆刻艺术发展比较迅速,地域也比较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上流派纷呈,先后出现了歙派、浙派、邓派、赵派、黟山派和吴派。同时涌现了一些地方流派、诸如如皋派、莆田派、云间派、虞山派等,使清代篆刻艺术出现了争奇斗妍的新气象。
清代初期篆刻
(1)程邃
程邃(1605-1691),字穆倩,一字朽民,号垢区,又号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者、江东布衣,安徽歙县人,明亡后移居杨州40 年,诗书画印皆精,长于金石考证,收藏甚富,作画喜用枯笔,开创焦墨作画先声。书画用笔凝重厚朴,其治印手段亦如此风格。他的篆刻初学文彭、何震。沙孟海《印学史》载:“汪启淑《续印人传》于严俨、俞廷扬、赵丙棫各篇都有‘朱文宗朱修能’一类话,可以证明。当时印学界寝馈文、何,陈陈相因,久无生气。朱简首先起而矫之,面目一新;程邃继起,参合钟鼎古文,出以离奇错落的手法,对印学更有所发展。”他的白文印、汉印取法浑厚凝重,对汉印的理解有自己的心得,这一风格给后来的邓石如有一定的影响,朱文喜用大篆,对汉印、古玺颇有研究,把大篆、小篆、钟鼎文都融汇于自己的印文之中,时有出新,独僻蹊径。他刻印用冲刀法,显得端凝淳厚而富有笔意,展现超群的才华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如图80)。周亮工《印人传》之《书程穆倩印章前》载:“黄山程穆倩(邃)以诗文书画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变文、何旧习,世翕然称之。”又载:“实具苦心,又高自矜许,不轻为人作。”程邃在治印艺术的表现手法、途径、创作、技巧、文字等诸多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文彭、何震,形成了个性的风格和艺术语言。它的印风影响到他的同邑汪肇龙及“扬州八怪”中的篆刻巨臂高凤翰、汪士慎,高翔等人,特别是后来的邓石如的影响至深。在篆刻史上,将程邃和他身后与他同邑的歙县篆刻家汪肇龙,巴慰祖、胡唐合称“歙中四子”。又称“歙四家”,然而这四家风格完全不相同。后世称为“歙派”。来源邯郸书法家协会,邯郸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学习网。
(2)林皋
林皋(1658-1726以后),字鹤田,亦作鹤颠,原为福建莆田人,侨居江苏常熟。他的篆刻古雅清丽,疏朗娴静,精巧逸致,多以汉篆入印,印章走工整一路,布局平整稳妥,用刀明快劲挺,纯熟遒劲,印风极为清新,印学界将他归入莆田派(如图81)。当时的书画名家王翬、恽寿平等多请他治印,其印得汪关之学,印风与汪关、沈世和如出一辙,后世称又之为“扬州派”。林皋有《宝砚斋印谱》二册行世。
(3)高凤翰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且园、南阜老人,丁巳残人,归云老人、废道人、石道人、石头老人、尚左生,江苏扬州人,“扬州八怪”之一,诗文书画篆刻皆工。乾隆二年(1737年),时年55岁的高凤翰右臂因病致残,他以惊人的毅力摸索用左手从事书画印的创作,重新获得艺术的新生。他的篆刻以秦汉为宗,刀法雄健、结体严谨,以左手所刻印更有古朴奇伟的天趣。更显其骨力超凡的气质(如图82)。明清之印坛独此一人。
(4)沈凤
沈凤(1685-1755),字凡民,号补萝、别署凡翁、谦斋、相同君、补萝外史、补萝散人,江苏江阴人。少时曾学书法于王澍,王澍对他的印章很推重,并为他的印谱写序。他客淮安大收藏程从龙家时,遍览了程家所藏古代铜器、玺印和书画名迹,潜心研习,艺事大进。他对秦汉玺印的传统作过形神兼备的追求,古意盎然,布局灵活多变,用刀冲切并举,印风苍劲浑穆(如图83)。郑板桥所用印大多为其所作,乾隆癸酉(1753)年著有《谦斋印谱》二 卷。
(5)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又号七峰、甘泉山人、甘泉寄樵、晓春老人、成果里人、溪东外史等,安徽歙县人,常居杨州,为“杨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印均有成就。印章结体打破成规,篆法参合小篆与汉缪篆而富灵动,章法安排,严谨稳实,境界很高,平生不轻易为他人治印,传世作品极少。
来源 邯郸书法家协会:www.hdsfxh.com,转载请保留此信息来源,谢谢合作!
清代篆刻(1644-1911年)是我国篆刻艺术史继汉代篆刻之后又一次出现兴盛的气象。不过在明未清初时期,由于战火连年,从明代万历年间兴盛的篆刻至清初七十余年的篆刻艺术遭到摧残。曾出现一个沉寂的局面,当时有一批篆刻家如丁元公、万寿祺、方以智、吕留良,先后剃度出家,归昌世、祁豸佳隐归山林,梁褒死于战火,独立和尚东渡日本等诸多因素,使明未清初的篆刻艺术的发展曾出现一段相对停滞不前的局面。
到了清代中期,篆刻艺术发展比较迅速,地域也比较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上流派纷呈,先后出现了歙派、浙派、邓派、赵派、黟山派和吴派。同时涌现了一些地方流派、诸如如皋派、莆田派、云间派、虞山派等,使清代篆刻艺术出现了争奇斗妍的新气象。
清代初期篆刻
(1)程邃
程邃(1605-1691),字穆倩,一字朽民,号垢区,又号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者、江东布衣,安徽歙县人,明亡后移居杨州40 年,诗书画印皆精,长于金石考证,收藏甚富,作画喜用枯笔,开创焦墨作画先声。书画用笔凝重厚朴,其治印手段亦如此风格。他的篆刻初学文彭、何震。沙孟海《印学史》载:“汪启淑《续印人传》于严俨、俞廷扬、赵丙棫各篇都有‘朱文宗朱修能’一类话,可以证明。当时印学界寝馈文、何,陈陈相因,久无生气。朱简首先起而矫之,面目一新;程邃继起,参合钟鼎古文,出以离奇错落的手法,对印学更有所发展。”他的白文印、汉印取法浑厚凝重,对汉印的理解有自己的心得,这一风格给后来的邓石如有一定的影响,朱文喜用大篆,对汉印、古玺颇有研究,把大篆、小篆、钟鼎文都融汇于自己的印文之中,时有出新,独僻蹊径。他刻印用冲刀法,显得端凝淳厚而富有笔意,展现超群的才华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如图80)。周亮工《印人传》之《书程穆倩印章前》载:“黄山程穆倩(邃)以诗文书画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变文、何旧习,世翕然称之。”又载:“实具苦心,又高自矜许,不轻为人作。”程邃在治印艺术的表现手法、途径、创作、技巧、文字等诸多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文彭、何震,形成了个性的风格和艺术语言。它的印风影响到他的同邑汪肇龙及“扬州八怪”中的篆刻巨臂高凤翰、汪士慎,高翔等人,特别是后来的邓石如的影响至深。在篆刻史上,将程邃和他身后与他同邑的歙县篆刻家汪肇龙,巴慰祖、胡唐合称“歙中四子”。又称“歙四家”,然而这四家风格完全不相同。后世称为“歙派”。来源邯郸书法家协会,邯郸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学习网。
(2)林皋
林皋(1658-1726以后),字鹤田,亦作鹤颠,原为福建莆田人,侨居江苏常熟。他的篆刻古雅清丽,疏朗娴静,精巧逸致,多以汉篆入印,印章走工整一路,布局平整稳妥,用刀明快劲挺,纯熟遒劲,印风极为清新,印学界将他归入莆田派(如图81)。当时的书画名家王翬、恽寿平等多请他治印,其印得汪关之学,印风与汪关、沈世和如出一辙,后世称又之为“扬州派”。林皋有《宝砚斋印谱》二册行世。
(3)高凤翰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且园、南阜老人,丁巳残人,归云老人、废道人、石道人、石头老人、尚左生,江苏扬州人,“扬州八怪”之一,诗文书画篆刻皆工。乾隆二年(1737年),时年55岁的高凤翰右臂因病致残,他以惊人的毅力摸索用左手从事书画印的创作,重新获得艺术的新生。他的篆刻以秦汉为宗,刀法雄健、结体严谨,以左手所刻印更有古朴奇伟的天趣。更显其骨力超凡的气质(如图82)。明清之印坛独此一人。
(4)沈凤
沈凤(1685-1755),字凡民,号补萝、别署凡翁、谦斋、相同君、补萝外史、补萝散人,江苏江阴人。少时曾学书法于王澍,王澍对他的印章很推重,并为他的印谱写序。他客淮安大收藏程从龙家时,遍览了程家所藏古代铜器、玺印和书画名迹,潜心研习,艺事大进。他对秦汉玺印的传统作过形神兼备的追求,古意盎然,布局灵活多变,用刀冲切并举,印风苍劲浑穆(如图83)。郑板桥所用印大多为其所作,乾隆癸酉(1753)年著有《谦斋印谱》二 卷。
(5)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又号七峰、甘泉山人、甘泉寄樵、晓春老人、成果里人、溪东外史等,安徽歙县人,常居杨州,为“杨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印均有成就。印章结体打破成规,篆法参合小篆与汉缪篆而富灵动,章法安排,严谨稳实,境界很高,平生不轻易为他人治印,传世作品极少。
来源 邯郸书法家协会:www.hdsfxh.com,转载请保留此信息来源,谢谢合作!
(编辑:佚名)
上一篇:明代篆刻艺术发展史 下一篇:清代中期的篆刻艺术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