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叔同的书法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为什么说李叔同的书法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文涛,后名广平,号漱筒、瘦桐,39岁出家,释名演音,号弘一,别名甚多,以叔同、弘一最著,浙江平湖人。
李叔同在诗词、音乐、绘画、书法、篆刻及戏剧等方面均有高深造诣,在中国近代艺坛上堪称最全面的艺术人才。剃发出家后诸艺皆废,唯于书艺研习不辍,老而弥笃。故他的艺术以书法成就最为卓越。其书艺的发展,以1918年饭依佛门为标志,大致可分为在俗和出家后两个阶段。
出家前的李叔同,身处碑学盛兴时代,自然受其熏陶,从秦汉刻石到魏碑造像以及唐宋名家的墨迹,皆下过大量的临摹功夫,其中《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等魏碑名品对他的影响最大,故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写得凝重厚实,结构舒展开张,点画方折劲健,富于力度和质感。这反映了在俗的李叔同作为青年艺术家的才华和蓬勃朝气。不过这个时期他的书法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个人风格,而是保留着较多的师承痕迹。
由于诸多原因,李叔同于39岁那年毅然出家,从一个积极投身社会活动的热血青年,一变而成为超然世外、谈经讲法的佛门弟子。来源邯郸书法家协会,邯郸书法家协会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人生观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深刻地影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书法风格。但在出家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他的书法一时还无法消去在俗时的线条粗重方硬、结体茂密开张的特征。然而再往后这种经过苦练所获得的技巧及面貌特征逐渐消失了,转而融人到新风格的构筑和创造之中。这时的书法,充满了宗教所斌予的超脱和宁静,不激不厉,心平气和,圆润含蓄的线条,疏朗瘦长的结体,加上点画的笔断意连和字距的拉开,形成了一片空白虚灵的世界,那清雅、纯沽、静谧的氛围,不正是佛教精神—禅意深深浸润的结果吗?李叔同曾自白道:“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由在俗到饭依佛门,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书法培训
书法欣赏
(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