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临大节而不可夺之褚遂良书法
临大节而不可夺之褚遂良书法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辅导员曾指着学校的校牌说这几个字是由毛主席起笔题过,当时顿时有种十分自豪的感觉,可用我在网上看到的一首诗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
录取在毛泽东题名的大学,
我们倍感崇高、神圣和荣光。
灵魂在这里洗礼,境界在这里升华;
理想在这里放飞,希望在这里点亮。
从家门走进校门,
我们恰同学少年,激情满腔!
可是上网一查虽然也找到几个毛主席题过名的大学,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但是里面却没有广东工业大学。后来才从师兄那知道,原来我校是从毛主席曾经写过的文章中分别抽出“广”“东”“工”“业”“大”“学”这几个字,再把他拼起来,虽然也是毛主席题的字,但是却多少让我有点失望,算不上正版的毛主席题字,算来算去也只能算它个盗版。不过我倒是很佩服想到这方法的人,能够想出这样的方法也算是别出一格、有个性、有创造力,绝对有商业头脑。
不过最近在看有关褚遂良的事迹时,让我大失所望,原来这种从名人的文章中抽出字来再将这些字重新组织在一起的方法古已有之,所以上面毛泽东“题的字”“广东工业大学”连盗版都算不上,要算也只能算是盗版中的盗版。
据史料记载,唐永微三年,唐高宗李治让著名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将唐太宗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自己写的《大唐三藏圣教记》刻在石碑上,分别立于大慈恩寺建佛塔(现在的大雁塔)两边。
后来武则天登上帝位,每次看到这两块石碑心理都十分的不爽,总想找个东西来替代它在百姓中的地位,以解心头只恨(武则天憎恨褚遂良的原因我们后面会讲到)。
当时有位仁兄很会揣摩人的心思,他看到武则天经常对着石碑邹眉毛,于是明白武则天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在憎恨褚遂良,所以他觉得自己升官发财的机会已经来了。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这个办法被武则天大加赞赏,称为“天才之作”,立刻予以采纳。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领武则天如此之高兴呢?
其实他的方法也很简单,你想褚遂良的书法不是很好嘛!名气不是很大吗!那就找一个名气比褚遂良更大,书法比褚遂良更好的不就得了吗!于是这位仁兄想到了书圣王羲之,毕竟还没有那个人的名气比书圣的大、书法比王羲之好的,所以他收集“书圣”王羲之的字来重刻石碑。这方法的确够绝,只有天才才能想到这样的点子,不过有点可惜的是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位天才的名字。
上面是一个关于褚遂良的小故事,下面让我们来真正的认识一下褚遂良。
褚遂良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当时隋朝经过隋文帝杨坚的劢精图治,隋朝已经变得国富民强、实力强大,到处是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而褚遂良的父亲也是当时的名士,官居散骑常侍,为三品文职,也算是个三品大员了。所以褚遂良是出生于官宦世家,又是太平盛世,我想他的童年应该顶不错的,肯定羡慕死不少当时的人。
但是好景不长,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广驾崩(死了),他的二儿子隋炀帝杨广登上帝位。隋炀帝杨广一登上帝位就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再加上他本人又喜欢到处旅游,而且还是带着后宫的嫔妃和满朝文武大臣。所以没过几年的功夫就把个大隋朝搞的是乌烟瘴气、民不聊生、盗匪四起、诸侯征伐、天下大乱。
褚遂良的美好的少年时光也随着天下大乱而就此结束,开始了跟着他的父亲到处奔波、亡命天涯的生活。最后几经周转他的父亲褚亮来到了李家王朝,被安排来辅助李世民,他也跟着进入了大唐王朝,并开始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生涯。
作为一个政治家,能够遇到明主这是一件不错的事,而褚遂良也十分的幸运的遇到了明主,这个明主就是李世民。
但是幸运之后也有不幸。
虽然褚遂良遇到了明主,但是他加入李家王朝的时候由于还十分的年轻,再加上又没有什么出众的功劳,所以并没有引起明主李世民的注意。李世民虽然对他也很友好,也很客气,但这都是看在他老爸的面子上的。
再说李世民身边的文臣武将多的如云,文有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等人;武将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人。他褚遂良一没有出众的功劳;二没有治国的良策;三又不是李世民的亲戚。所以根本无法引起李世民的重视和注意,他要想引起李世民的注意实在是十分的困难,他和李世民的关系就这么一直维持在只是维持在客气之上,见面打个招呼,问个安什么的。
李世民和褚遂良的这种表面客气,其实冷淡的关系一直维持到贞观十年(公元636年)。
贞观十年褚遂良由秘书郎升为任起居郎,也就是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的官职,虽然只不过是从六品的官员,但是却能经常在李世民的身边,也算是一个近臣了。不过这个官职是有点意思的,李世民设立这个官职的本意就是要让后人知道他是如何英明,如何的厉害,让人记录他的优点,他的好处。但这同时他这也是给自己戴了一个“紧箍咒”,因为按春秋的笔法史官是要据实记录的,这是史官的职业道德,为此司马迁不惜忍受宫刑。所以李世民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史官的监视,一言一行都必须思虑再三,必须时刻克制自己的私欲。《剑桥中国隋唐史》也曾这样写道:“太宗的许多公开的举止,与其说是似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所以从内心深处来说李世民肯定是不喜欢这个官由太过正直的人来担任,要不李世民就的时时刻刻克制自己的私欲,但是李世民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又必须找一个很正直的人来担任此职。所以李世民在这个官员的选择上时十分矛盾的,在这矛盾之余李世民选择了褚遂良。
李世民选择褚遂良的原因是因为褚遂良的耿直天下闻名,再加上褚遂良其人没有过出众的功劳,便于李世民控制。不过李世民的如意算盘打错了,褚遂良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但是却也不是一个愿意屈服于权威的人。根据《唐书》记载说,有一次李世民突然跑来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东西,皇帝本人可以看吗?”褚遂良回答说:“今天所以设立起居之职,就是古时的左右史官,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是没有听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李世民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职务就是这样的,所以您的一举一动,都是要写下来的。”我想李世民当时的心理十分的不爽吧。所以他虽然担任了李世民的起居郎,也算能够经常见到李世民,的得到了李世民的重视和敬重,但是却还是没有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房玄龄魏征还是没得比。
就这样一直到了贞观十二年,他的恩师虞世南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是大不幸。虞世南不但是他的恩师,同时也是他的知音,他们经常一起讨论书法的奥秘,一起欣赏书法的艺术。所以虞世南的死对他来说不但是少了一位恩师,更是少了一位知音。
但是虞世南的死不但给他带来了伤心,同时也给他的政治仕途带来了转机。因为不知他欣赏虞世南的书法,还有一个人也很欣赏虞世南的书法,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李世民对魏徵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这时魏征就向李世民推荐了褚遂良。
李世民见到褚遂良的书法,果然不错,立即将褚遂良召为侍书。从此李世民才逐渐信任褚遂良,对他加以重用。褚遂良的政治生涯从此开始有完全不同的变化,李世民开始重新认识他,他开始走入政坛的中心,成为贞观后期大唐王朝之中举足轻重的人。所以褚遂良的前期是活在魏征、房玄龄、虞世南等一帮老臣的阴影之中,只有到了后期,这帮老臣归西之后他才开始在走入政坛的中心。
然而有点搞笑的是,褚遂良得到信任之后,李世民给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第一件差事竟然不是什么神圣的大事,而是李世民的私事。
李世民即皇帝位后,曾不遗余力地广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天下人争着献上领赏。如何鉴别真伪?褚遂良对王羲之的书法是最为熟悉的,他可以丝毫不爽地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使得没有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褚遂良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李世民的极大欢心与信任,于是便将他提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李世民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谘询。当然褚遂良也确实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的。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褚遂良被升为黄门侍郎开始参预朝政,被李世民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并授予他可以直接罢免官吏的权利。但是正在褚遂良的政治生涯在一路狂飙,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一件事却让他的政治生涯遭到了中断,那就是他父亲褚亮病故,他不得不暂时辞去黄门侍郎之职,回家守孝,失去了一次在政坛大显身手的机会,只得等待下次机会了。
然而机会说来就来,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的得力助手马周病死,这让李世民再次感到身边缺少人才,于是李世民从新任命褚遂良为黄门侍郎。这一年的农历9月,他接替了马周的职位中书令(相当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差不多)。
虽然在贞观期间褚遂良每次都是以替补的身份出现,先是替补虞世南,后来又是替补马周。但不管如何李世民还算一代明君,对褚遂良的待遇还算不错,然而李世民死后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却不怎么喜欢他。他的美好的政治生涯也跟着李世民的死一去不复还了,褚遂良开始走上他悲惨的政治道路了。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故,年仅21岁的李治即位,李世民死的时候考虑到李治还小所以将长孙无忌、李勣、褚遂良定为托孤大臣,辅佐李治来治理天下。
可是李治不怎么喜欢这个耿直的大臣,最讨厌他经常以托孤大臣的身份告诉李治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搞的李治好没面子。所以李治登基不久,就借故将直言勇谏的托孤大臣褚遂良贬为同州刺史,赶出了自己的视线。
李治虽然不算什么明君,但是将他父亲留给他的托孤大臣、国家的栋梁赶出京城心理还是没底,有点害怕朝臣议论,所以将褚遂良赶出京城之后就开始后悔。但是他也要保住他皇帝的威严,所以即使错了也要个台阶下,要不他这张龙“龙脸”往那放呢?
于是在永微三年他找了个理由又将褚遂良调回了京城,重新出任中书令。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大唐王朝将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这次变化关系到整个大唐王朝的前途和命运。这件事就是李治要废除但是的王皇后,该立武则天为皇后。
李治的这个想法遭到当时老臣的一致反对,尤其是褚遂良反对最为激烈。根据新、旧《唐书褚遂良传》的记载,当时高宗李治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进官商议废立皇后之事。褚遂良发了一通议论,给皇帝泼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种不要命的态度,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更使皇帝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而坐在李治后边的武则天则恨不得立刻将他处死,这就是上面说到的武则天恨褚遂良的原因。正因为褚遂良的这种誓死不屈的做法,所以才留下了“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后世美名。
这场斗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根据陈寅恪的研究,对立的两派,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区的贵族利益集团。李唐家族从六世纪初期兴起之时、就与集中于中国西北地区(今陕西和甘肃)的许多大家族建立婚姻纽带,形成所谓“关陇集团”,而他们自西魏以来,就已在北方形成统治阶级的核心。像反对废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便是关陇集团中的成员。而支持武则天的那一帮人,却出身于其他地区,或是商人,或通过科举制度而进入官场,陈寅恪将他们称之为“山东集团”。这样,武则天与王皇后之间的争斗,就不仅仅是宫廷内部的简单争斗,而是反映了两个政治集团之间争夺最高政治权力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以山东集团的胜利而告终。武则天终于在公元655年的农历10月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也被武则天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第二年元旦,武后的儿子李弘(公元652~675年)被立为太子。新册封的皇后,不失时机地向反对她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王皇后与萧淑妃被残忍地害死了。公元657年春天,她将褚遂良调到离京师极远的今广西的一个州去任都督。而同年,武则天则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缓与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一再被贬,而且是越贬离朝廷的中心越远,最后终于于公元659年,绝望的死在了流放的途中,享年六十三岁。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书法家就这悲伤的客死他乡。而且在他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直到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即褚遂良死后四十六年,他才得到了平反。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他作为功臣,得以配祀于唐高宗庙中。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皇帝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唐初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
褚遂良是继房玄龄、魏征之后贞观政坛上一名举足轻重的人物,深的李世民的赏识,然而和他同时代的还有另外一位,他同样是是继房玄龄、魏征之后贞观政坛上一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深的李世民的赏识,不过他的出场却比褚遂良气派多了,他曾受到李世民的四请,不过他命不好,英年早逝,让后人惋惜,他会是谁呢?想要知道他是谁,请待下回分解。
来源:用思想放飞梦想的百度空间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辅导员曾指着学校的校牌说这几个字是由毛主席起笔题过,当时顿时有种十分自豪的感觉,可用我在网上看到的一首诗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
录取在毛泽东题名的大学,
我们倍感崇高、神圣和荣光。
灵魂在这里洗礼,境界在这里升华;
理想在这里放飞,希望在这里点亮。
从家门走进校门,
我们恰同学少年,激情满腔!
可是上网一查虽然也找到几个毛主席题过名的大学,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但是里面却没有广东工业大学。后来才从师兄那知道,原来我校是从毛主席曾经写过的文章中分别抽出“广”“东”“工”“业”“大”“学”这几个字,再把他拼起来,虽然也是毛主席题的字,但是却多少让我有点失望,算不上正版的毛主席题字,算来算去也只能算它个盗版。不过我倒是很佩服想到这方法的人,能够想出这样的方法也算是别出一格、有个性、有创造力,绝对有商业头脑。
不过最近在看有关褚遂良的事迹时,让我大失所望,原来这种从名人的文章中抽出字来再将这些字重新组织在一起的方法古已有之,所以上面毛泽东“题的字”“广东工业大学”连盗版都算不上,要算也只能算是盗版中的盗版。
据史料记载,唐永微三年,唐高宗李治让著名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将唐太宗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自己写的《大唐三藏圣教记》刻在石碑上,分别立于大慈恩寺建佛塔(现在的大雁塔)两边。
后来武则天登上帝位,每次看到这两块石碑心理都十分的不爽,总想找个东西来替代它在百姓中的地位,以解心头只恨(武则天憎恨褚遂良的原因我们后面会讲到)。
当时有位仁兄很会揣摩人的心思,他看到武则天经常对着石碑邹眉毛,于是明白武则天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在憎恨褚遂良,所以他觉得自己升官发财的机会已经来了。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这个办法被武则天大加赞赏,称为“天才之作”,立刻予以采纳。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领武则天如此之高兴呢?
其实他的方法也很简单,你想褚遂良的书法不是很好嘛!名气不是很大吗!那就找一个名气比褚遂良更大,书法比褚遂良更好的不就得了吗!于是这位仁兄想到了书圣王羲之,毕竟还没有那个人的名气比书圣的大、书法比王羲之好的,所以他收集“书圣”王羲之的字来重刻石碑。这方法的确够绝,只有天才才能想到这样的点子,不过有点可惜的是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位天才的名字。
上面是一个关于褚遂良的小故事,下面让我们来真正的认识一下褚遂良。
褚遂良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当时隋朝经过隋文帝杨坚的劢精图治,隋朝已经变得国富民强、实力强大,到处是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而褚遂良的父亲也是当时的名士,官居散骑常侍,为三品文职,也算是个三品大员了。所以褚遂良是出生于官宦世家,又是太平盛世,我想他的童年应该顶不错的,肯定羡慕死不少当时的人。
但是好景不长,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广驾崩(死了),他的二儿子隋炀帝杨广登上帝位。隋炀帝杨广一登上帝位就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再加上他本人又喜欢到处旅游,而且还是带着后宫的嫔妃和满朝文武大臣。所以没过几年的功夫就把个大隋朝搞的是乌烟瘴气、民不聊生、盗匪四起、诸侯征伐、天下大乱。
褚遂良的美好的少年时光也随着天下大乱而就此结束,开始了跟着他的父亲到处奔波、亡命天涯的生活。最后几经周转他的父亲褚亮来到了李家王朝,被安排来辅助李世民,他也跟着进入了大唐王朝,并开始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生涯。
作为一个政治家,能够遇到明主这是一件不错的事,而褚遂良也十分的幸运的遇到了明主,这个明主就是李世民。
但是幸运之后也有不幸。
虽然褚遂良遇到了明主,但是他加入李家王朝的时候由于还十分的年轻,再加上又没有什么出众的功劳,所以并没有引起明主李世民的注意。李世民虽然对他也很友好,也很客气,但这都是看在他老爸的面子上的。
再说李世民身边的文臣武将多的如云,文有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等人;武将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人。他褚遂良一没有出众的功劳;二没有治国的良策;三又不是李世民的亲戚。所以根本无法引起李世民的重视和注意,他要想引起李世民的注意实在是十分的困难,他和李世民的关系就这么一直维持在只是维持在客气之上,见面打个招呼,问个安什么的。
李世民和褚遂良的这种表面客气,其实冷淡的关系一直维持到贞观十年(公元636年)。
贞观十年褚遂良由秘书郎升为任起居郎,也就是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的官职,虽然只不过是从六品的官员,但是却能经常在李世民的身边,也算是一个近臣了。不过这个官职是有点意思的,李世民设立这个官职的本意就是要让后人知道他是如何英明,如何的厉害,让人记录他的优点,他的好处。但这同时他这也是给自己戴了一个“紧箍咒”,因为按春秋的笔法史官是要据实记录的,这是史官的职业道德,为此司马迁不惜忍受宫刑。所以李世民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史官的监视,一言一行都必须思虑再三,必须时刻克制自己的私欲。《剑桥中国隋唐史》也曾这样写道:“太宗的许多公开的举止,与其说是似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所以从内心深处来说李世民肯定是不喜欢这个官由太过正直的人来担任,要不李世民就的时时刻刻克制自己的私欲,但是李世民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又必须找一个很正直的人来担任此职。所以李世民在这个官员的选择上时十分矛盾的,在这矛盾之余李世民选择了褚遂良。
李世民选择褚遂良的原因是因为褚遂良的耿直天下闻名,再加上褚遂良其人没有过出众的功劳,便于李世民控制。不过李世民的如意算盘打错了,褚遂良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但是却也不是一个愿意屈服于权威的人。根据《唐书》记载说,有一次李世民突然跑来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东西,皇帝本人可以看吗?”褚遂良回答说:“今天所以设立起居之职,就是古时的左右史官,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是没有听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李世民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职务就是这样的,所以您的一举一动,都是要写下来的。”我想李世民当时的心理十分的不爽吧。所以他虽然担任了李世民的起居郎,也算能够经常见到李世民,的得到了李世民的重视和敬重,但是却还是没有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房玄龄魏征还是没得比。
就这样一直到了贞观十二年,他的恩师虞世南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是大不幸。虞世南不但是他的恩师,同时也是他的知音,他们经常一起讨论书法的奥秘,一起欣赏书法的艺术。所以虞世南的死对他来说不但是少了一位恩师,更是少了一位知音。
但是虞世南的死不但给他带来了伤心,同时也给他的政治仕途带来了转机。因为不知他欣赏虞世南的书法,还有一个人也很欣赏虞世南的书法,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李世民对魏徵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这时魏征就向李世民推荐了褚遂良。
李世民见到褚遂良的书法,果然不错,立即将褚遂良召为侍书。从此李世民才逐渐信任褚遂良,对他加以重用。褚遂良的政治生涯从此开始有完全不同的变化,李世民开始重新认识他,他开始走入政坛的中心,成为贞观后期大唐王朝之中举足轻重的人。所以褚遂良的前期是活在魏征、房玄龄、虞世南等一帮老臣的阴影之中,只有到了后期,这帮老臣归西之后他才开始在走入政坛的中心。
然而有点搞笑的是,褚遂良得到信任之后,李世民给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第一件差事竟然不是什么神圣的大事,而是李世民的私事。
李世民即皇帝位后,曾不遗余力地广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天下人争着献上领赏。如何鉴别真伪?褚遂良对王羲之的书法是最为熟悉的,他可以丝毫不爽地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使得没有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褚遂良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李世民的极大欢心与信任,于是便将他提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李世民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谘询。当然褚遂良也确实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的。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褚遂良被升为黄门侍郎开始参预朝政,被李世民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并授予他可以直接罢免官吏的权利。但是正在褚遂良的政治生涯在一路狂飙,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一件事却让他的政治生涯遭到了中断,那就是他父亲褚亮病故,他不得不暂时辞去黄门侍郎之职,回家守孝,失去了一次在政坛大显身手的机会,只得等待下次机会了。
然而机会说来就来,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的得力助手马周病死,这让李世民再次感到身边缺少人才,于是李世民从新任命褚遂良为黄门侍郎。这一年的农历9月,他接替了马周的职位中书令(相当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差不多)。
虽然在贞观期间褚遂良每次都是以替补的身份出现,先是替补虞世南,后来又是替补马周。但不管如何李世民还算一代明君,对褚遂良的待遇还算不错,然而李世民死后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却不怎么喜欢他。他的美好的政治生涯也跟着李世民的死一去不复还了,褚遂良开始走上他悲惨的政治道路了。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故,年仅21岁的李治即位,李世民死的时候考虑到李治还小所以将长孙无忌、李勣、褚遂良定为托孤大臣,辅佐李治来治理天下。
可是李治不怎么喜欢这个耿直的大臣,最讨厌他经常以托孤大臣的身份告诉李治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搞的李治好没面子。所以李治登基不久,就借故将直言勇谏的托孤大臣褚遂良贬为同州刺史,赶出了自己的视线。
李治虽然不算什么明君,但是将他父亲留给他的托孤大臣、国家的栋梁赶出京城心理还是没底,有点害怕朝臣议论,所以将褚遂良赶出京城之后就开始后悔。但是他也要保住他皇帝的威严,所以即使错了也要个台阶下,要不他这张龙“龙脸”往那放呢?
于是在永微三年他找了个理由又将褚遂良调回了京城,重新出任中书令。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大唐王朝将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这次变化关系到整个大唐王朝的前途和命运。这件事就是李治要废除但是的王皇后,该立武则天为皇后。
李治的这个想法遭到当时老臣的一致反对,尤其是褚遂良反对最为激烈。根据新、旧《唐书褚遂良传》的记载,当时高宗李治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进官商议废立皇后之事。褚遂良发了一通议论,给皇帝泼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种不要命的态度,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更使皇帝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而坐在李治后边的武则天则恨不得立刻将他处死,这就是上面说到的武则天恨褚遂良的原因。正因为褚遂良的这种誓死不屈的做法,所以才留下了“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后世美名。
这场斗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根据陈寅恪的研究,对立的两派,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区的贵族利益集团。李唐家族从六世纪初期兴起之时、就与集中于中国西北地区(今陕西和甘肃)的许多大家族建立婚姻纽带,形成所谓“关陇集团”,而他们自西魏以来,就已在北方形成统治阶级的核心。像反对废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便是关陇集团中的成员。而支持武则天的那一帮人,却出身于其他地区,或是商人,或通过科举制度而进入官场,陈寅恪将他们称之为“山东集团”。这样,武则天与王皇后之间的争斗,就不仅仅是宫廷内部的简单争斗,而是反映了两个政治集团之间争夺最高政治权力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以山东集团的胜利而告终。武则天终于在公元655年的农历10月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也被武则天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第二年元旦,武后的儿子李弘(公元652~675年)被立为太子。新册封的皇后,不失时机地向反对她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王皇后与萧淑妃被残忍地害死了。公元657年春天,她将褚遂良调到离京师极远的今广西的一个州去任都督。而同年,武则天则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缓与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一再被贬,而且是越贬离朝廷的中心越远,最后终于于公元659年,绝望的死在了流放的途中,享年六十三岁。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书法家就这悲伤的客死他乡。而且在他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直到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即褚遂良死后四十六年,他才得到了平反。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他作为功臣,得以配祀于唐高宗庙中。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皇帝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唐初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
褚遂良是继房玄龄、魏征之后贞观政坛上一名举足轻重的人物,深的李世民的赏识,然而和他同时代的还有另外一位,他同样是是继房玄龄、魏征之后贞观政坛上一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深的李世民的赏识,不过他的出场却比褚遂良气派多了,他曾受到李世民的四请,不过他命不好,英年早逝,让后人惋惜,他会是谁呢?想要知道他是谁,请待下回分解。
来源:用思想放飞梦想的百度空间
(编辑:佚名)
上一篇:优美的褚遂良书法艺术风格 下一篇:文苑菁华——著名书法家刘文华先生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