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苍浑 力含宇宙——王十川和他的篆刻艺术
王十川,原名王荷,学名王夭操,字铁之,1923年5月生于北京。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市残疾人书画会副理事长。
十川先生1943年毕业于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学生时代曾在校随著名雕刻家、日籍教授高见嘉十先生学木雕,‘课余向老金石家寿石工、金禹民先生学习印学及篆刻,刻苦探求秦玺汉印之奥招,临习自己喜爱的(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和清代郑板桥等书体,于获益良多。26岁因病截去右下肢,35岁时又被错划为右派,生活的逆境几乎使他失去做人的条件,、一但是他从未停止对艺术的追求,40余年致力子雄刻与书祛的研究,工雕塑,搜陶器制作,尤精篆刻,他的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展出,并在国内外报刊多次发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外有王十川的篆刻印章1800。余方,深为名家所赞赏。
’主十川先生治学严谨,强调“不会不得已而求次”。他深究古箱、小篆、金石文字的造字结构,其篆刻宗秦汉,并博采古今众家之长,在笔意、刀法、章法乃至气势等各方面,‘都有新的尝试。他的作品以古拙苍浑和气势豪迈著称,于邀劲挺拨之中见秀锐,朴茂凝重之间显生动。
“直造古人不到处”是十川先生从事书法篆刻艺术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他青年时代曾学过意拳,尤其是深得意拳大师姚宗勋心传口授,并在刻印中运用意拳拳理,融汇拳理中的力学、意念,将“神园”、“力方”、“形曲”、“意直”的理论,体现在小小的方寸之间,他主张刻印首先要写好篆书,这样才能做到“有笔、有墨、有势”:十川先生在制印之初为写好篆书,对《说文解字》的9353个字,写过10遍之多。他对独字印、多字印强调力度和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作者的情操、.意趣、性格和胸怀。多字印敢千冲破传统界格,根据印章的内容、方园变化,突出艺术效果,不受行距与字距的制约。在章法上运用心理学,侮方印的下面留空,以调整视觉上的错觉。在刀法上要求一刀成之,尽可能不搞复刀。他刻印不仅艺术精而且速度快。文学家、书法家陈迩冬先生曾写诗赞扬:“宁拙宁生勿巧熟,神游物外几人知,石灵起舞奏刀疾,倘有宁横勿顺时。”十川刻印,于构思后倾刻之间即可出手。(来源 邯郸书法家协会:www.hdsfxh.com)但是,他常说:“各家之长皆应学习,应该有个‘履分美而不足’的谦虚态度,不可标新立异,也不可过分雕琢,‘宁支离勿安排’,使之自然适意。”
下面精选几方十川先生只有代表性的印章作一祖浅赏析:
“乌”。这方独字印,纵横跌宕,不受束缚,在章法中使“鸟”的直笔上破天边,下立于厚地之上,颇显气势。印中横竖皆无水平垂直,大多横取仰俯笔,竖取向背笔,故而字的结构、笔法和笔画祖细农实的变化,在章法上的流密变化从述动体态.斗义鱼七耐人一子味。
“印须我友”一印,文见《诗·邺风》,章法则一变’占袄之天大地小为顶天地厚,系运用心理学,调整视觉中错觉理论,使文字下垂,亦有余地,而呈舒适轻松之意境,改正上空下挤之积习,这是十川刻印艺术的创造。全印上下相互呼应,园笔为全印之基调,表达了友好亲近之情。
“不会不褥己求次”印中8个字的大小、虚实和印栏有与无的变化,处理得十分精道,使艺术效果丰富多彩,颇含韵致。转折笔的若断若续,突破了平实板滞之弊,全印的轻松流杨而无故作安排,正如印中语义在于“舍次求精”而刻成,“不会不得己而求次。”
“谁是弱者”是十川先生的力作。作者把人的感情注入了笔端,刻于石上。问谁是弱者的原意,在于“吾辈虽非以强者自居,、然须具备强者与战之能胜的力最·”此语出自意拳大师姚宗勋先生之口。全印表现于“弱”字的弱性,及其他三字的强有力的重刀效果。印内栏是从属于文字的,一这又是十川先生突破传统的束缚,对“文字必须局限在印栏之内”的传统章法形式进行的大胆改革和尝试。
王十川先生已近古稀之年,仍在为发展我国书法篆刻艺术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我衷心祝愿先生健康长寿,祝愿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关连: 书法 书法讲座 书法作品 书法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