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代书法 > 浏览文章

历代书法

唐宋明清篆刻艺术发展史

(编辑:佚名  日期:2014-7-25 18:10:13  浏览:次)
 
 
印章衰退的唐宋时期
 
    唐宋是书法、绘画的鼎盛时期,但印章却远不如古朴典雅的两汉时期。尤其到了宋代,七叠篆、九叠篆被官印广泛使用,而且印面硕大(汉印精巧别致,规格在2.5公分左右。唐宋官印在5-10公分左右),印章风格也由汉代的白文印变为边宽厚重的细朱文印。钤于官防文告上的大红印章,彰显出森严威猛的官府气派。从另一方面讲,“九叠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标记。叠而用九,有指为约数,旨在形容折叠之多的形象,故而取九为数之终的含义。但也有指‘乾元用九’,以形容皇权至高无上之意。作为一种伦理纲常的寓示,它反映出明显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心态。”
 
     唐宋的民间印章,虽存汉印遗风,但毕竟受社会大文化的影响,气韵已不及前人。左盘右绕的叠文篆,虽不足效仿,却为明清文人刻印提供了某种启示,可谓柳暗花明。

文人刻印的明清时期
 
     古玺、汉印,虽美轮美奂,但因作者姓名、身份难以考证,当代学术界一致定为印工。宋末元初,大书画家赵孟頫虽自篆印文,但因金属印材所限,仍由印工完成。赵孟頫对印学的贡献巨大,尽管他不是一位集写刻于一身的篆刻家。他与最早的印学理论家吴丘衍提倡的以汉印为正宗的审美观在元代文人、士大夫中被普遍地接受,从而奠定了文人刻印以汉印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艺术思想的碰撞、渗透和衍生,也促进了印章艺术的繁荣和转型。在社会文化环境适合的土壤中及石质印材的大量发现和使用下,一些失意文人、书画家纷纷介入印章创作的领域,他们以自己的学识和对印学内涵的不同见解,在汲取前人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地将自己的情感及书法、绘画的某些因素注入创作之中,使方寸天地中呈现出气象万千、五彩缤纷的新面貌,并由此而产生出浙、皖诸家流派,流派间的相互渗透,又将印章艺术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

      明清文人对印章艺术的贡献:
 
    一、把印章从过去单纯实用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使它不但能实用,而且又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种供人赏析;二、打破前人印章模式化的束缚,引入“印从书出”的理论,达到刀笔互见的艺术效果;三、将古玺、汉印的残缺美(古代金属印章因风剥雨蚀出现的笔画残缺,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引入创作之中,增强了印章的艺术感染力;四、以印材为载体,输入对人生的感悟、志向,增加了印章内容的文化含金量;五、提升了石质印材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现在市场上,一块较好的田黄石、鸡血石,售价在几万元至数十万元之间)。
 
     客观地讲,“印章”一词已不能涵盖其全新内容,而应该称“篆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