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书名的文彦博出手不凡
文彦博在宋时可算是个长寿而官运亨通的儒臣。自中进士之后,初为侍御史,到仁宗朝开始扶摇直上,拜枢密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受封潞国公,在世九十二年,官任四朝,出将人相五十年。权位显赫,立朝飞直,堪称是功业巍巍。
文彦博不以书法名,由于从政的关系,也不以之自得。所谓书法,在他看来只是小技,当作工具而已。因此他自然不会有像苏、黄等人的研究精神,也不会有米带那样的着迷程度。但是,由于他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更由于日理国事,胸中珠矶罗列,流露在书法上,却也卓尔不同凡响。 (来源 邯郸书法家协会:www.hdsfxh.com)于此可见宋时官僚士大夫阶层中书法修养的普遍程度。
文彦博传世有三帖,均简章短篇.最有价值的是.他作书力祛故作姿态、故弄玄乎.用笔平淡自然,不有意做功夫。有些用笔显得直率,似乎并不藏头护尾,与正统的书法原则相悖,但细玩其味,则觉心绪如涓涓细流,自心田中自然流出,并无雕饰之气。在结构上则任其左右,避免有意去搭配间架.凡此种种.都与他不以作书自炫的态度有关。潞公虽平淡,但却不是个对书法毫无修养之辈,黄庭坚《山谷集》有云:
余尝谓潞公云:公书极似苏灵芝。公日,灵芝墨猪耳,盖不肯与灵
芝争长.今观《到洛为儿子赴许昌帖》,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
苏灵芝确是个不起眼的书家,在唐代无甚影响,山谷以之作媲,对于一个不是书家的政治人物而言,实在是很突然的。但文彦博立即予以否定,斥为“墨猪”。这就可见,文彦博对于历来书家的流变历历在目,即便对苏灵芝这样的小书家的风格也如数家珍,从中可窥出其书学修养。
文彦博书法很强调节奏的动态。宋人楼钥《攻愧集》称“潞公翰墨飞动,使人望而畏之”。朱长文《墨池编》:“文潞公书风格英爽。”都点出了文彦博书法自然中饶有生趣,特别是有飞动之意的特征来.如此帖结构上敬侧颠倒,枯湿交叉,以及取势的正斜,用笔的轻重,无一不是于自然不经意中见出随手拈来的节奏美。我想,这也是他的书法之所以动人的重要原因,他的用笔虽不如蔡、苏、黄、米等人的无懈可击,但出以自然,却仍然不失为一种雅逸俊迈的书卷气甚浓的文士书风.米友仁曾跋此帖云:
潞公于草法极留心,家中亦旧藏数纸,今不复有。忽观此书,想见
其功业之伟,格绅先觉,余韵灿然在目,是可叹赏。
是知文潞公虽不以书法名,但他的墨迹早在承平的大观年间,已人米芾的宝筐.米带眼力甚高,别说宋人作品,就是唐作,有时也不一定放在眼里,他家中能藏文彦博“数纸”,则知米老对文潞公是青眼相迎的。宁宗庆元间,向若冰亦有跋云:
公之勋德,举天下孰不仰而敬之.公之字法则天下之所未闻。非未
之闻也,兵火残烬,烬余则十真九伪,识者希有,盖公之真迹益难得炎。
其实要我们想来,像文彦博这样不以书名擅世的人物,其墨迹后人作伪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十真九伪”并未见得如此,倒是即便真迹灿然眼前,亦未必有人识之,遭兵火之厄的机会更多些罢了。
关连: 书法 书法讲座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