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胡立民以专立根,以博求己——谈一点写楷书的感想

时间:2014年07月25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字体:
胡立民:以专立根,以博求己——谈一点写楷书的感想

以专立根,以博求己
谈一点写楷书的感想――胡立民

  学习书法,有的人打下楷书基础便转行草,有的人打下楷书基础后仍然坚持探索,求变并兼学行草。我则属后者。
    我自小受家父影响,学过柳公权、颜鲁公,也无高人指点,只是戏墨而已。入伍后从事文化工作,我才真正从唐楷《九成宫》入手,照猫画虎,经过几年的练习,得其挺秀仪态,但结构拘谨、呆板、模式化,用笔过于纤细,清秀有余而厚重不足。知其病,寻其药。当我发现欧阳询的《皇甫君》,其中那种洒脱、险劲、聚散所表现出来的大气和神采立刻把我吸引住了,知此帖乃医我字病良方也。于是我投入到了《皇甫君》的临习,找其规律,发现特点,有的放矢地抓自己要的东西,特别是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字,放开胆子把字写大、写散,大横大捺放出去写。还有的字需要写小、写紧,对大字加以修饰、补充。这样,经过上下字险绝、欹侧、方正的搭配,便出现了曲线的和谐美。我大胆把它用进创作中,字的结构开张而有变化了。第二年我创作的楷书四扇屏入选第二届正书大展。之后的一个阶段,我写字虽不纯是"欧味",但仍然保留着当时在《皇甫君》中体会到的那几点。
    我的楷书虽说入了国展,但不敢满足。我感觉自己的笔画过于细长,欠丰满、敦厚,像耍大枪,排列也多以平行出现,仍需要努力改变。不断学习、不断否定自己就是求己的开始。于是我又把欧阳询的《化度寺》作为我吸收营养的来源,按照我自己的艺术观点和审美取向,用欧字补欧字,以欧字破欧字。《化度寺》里有《九成宫》、《皇甫君》所不具备的明显特征,如结字的高古、笔画的朴厚。特别是横画排列角度由斜到平、由平到斜的变化,使字内空间的调节非常丰富,字外又不失于平正,笔画粗细的搭配,用笔节奏的控制等,是我对《化度寺》体会最深的几个方面。我又一次把我自己字里习惯性的细笔变粗,且注意用到适当位置,使字变得灵动,增加了韵味。更主要的是运用《化度寺》里笔画角度的变化,打破了我原来字中的平行笔,使之免于呆板,且一直受益至今。学欧三帖,前后大约十年,我先以《九成宫》立了根,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取他帖之长,使我收益很大。在朋友们的鼓励下,1993年春我写了一本简化字《楷书爱国诗篇10首》,后由长城出版社正式出版,字里还明显地存有"欧味"。
    应该说,是欧字给我打下了正书基础,算是个"根"吧。我的老师和朋友曾提醒我:欧字容易写板,一不小心便成了美术字。回头看了别人的欧书,再审视一下自己,还大多染有此病。书一发行,褒贬不一,褒者说有自己的特点--清秀洒脱;贬者说少高古和静穆等。我冷静地分析了自己:能在《九成宫》的基础上,把其他两帖中的优点(只是从我个人角度去看)统一在我的审美意识下创作且能和谐,但确实少高古、平和、温润之气息。
    学书有阶段性,意识也有阶段性。同一本碑帖,前后十年看就大不一样。比如《孔子庙堂》,原来我就看不出好在什么地方,随着鉴赏能力的提高,我渐渐能体会到它那纯静、恬淡而温润的气息了。它那轻松自然的笔画,特别是戈钩和长捺,像打太极拳,从容地送出又能含蓄地收住,这一点是我所做不到的。我反复读帖,揣摩和体味虞世南写《孔子庙堂》时的心境及字中主笔的运用和章法的构成与其心境的关系,最后真正意识到自己还在只注重技法、不重精神、不知如何用技法表现精神的阶段。我潜心于《孔子庙堂》,逐渐感悟到,书法创作笔画的自然、结构的平和完全是创作时心态的驱使,并非平日积累的再重复,而是再加工、再创作。原来我字的"扛肩"、笔画的生硬、秀多拙少,可以说是以往临帖的堆砌和拆装,还没有用一种意识、心态去调动我所学过的各种技法去创作。实践使我认识到,临帖是学书最基本的手段,体会帖里作者书写的心境则是要旨。
    在临欧的三个帖中,初期我还没有摸索到此法,只知道写得和原帖相似,但不知道为何要这么写,与作者的心境有什么关系。到临《孔子庙堂》时我才明白以上的道理,已开始由表及里了。我字从此开始放松下来,不"拿架子"了,这是学习楷书以来最大的收获。对唐楷的练习到《孔子庙堂》算告一段落。回首自己十几年没有走出唐楷的圈子,就这一点而言还是专一的,但就学了两个书家的四个帖而言,也算是先专后博了,因此,作品也似乎有一点自己的影子了。但我深知唐楷法度的森严,在情趣和味道上仍要努力。我上追隋碑,寻唐楷之源头,力争找一些最初的古朴典雅。我又从《苏孝慈》中受到启示,得其字形古拙、朴茂之趣。后又临了包括《秘丹墓志》在内的几种墓志,力争将其天真烂漫、质朴无华的特点融进自己的字里,使其日见丰富。我又有两幅楷书作品分别入选了全国第四届楹联展、第三届正书展并获全国最高奖。   
    艺术的生命在于求变求新。求新是指中国书法长河中的新,是大课题,求变则是小课题,求新只是我遥远的目标,求变可是我眼下的追求。尽管离我追求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但体会还是很深的,总结起来有几点:
    一是不能用同样的态度和方法临自己所喜欢的字帖。在主临好一帖之后,就要善于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其它帖之优长做补充。这时,临帖就要选帖里的一个方面去学,这就是主攻和博采相结合。如果不加分析,不分主次地去临每本帖,最后仍丢掉的是自己,上手的东西只有你最后临的那本帖,费力不讨好。
    二是不把"博采"当成加减法。一说博采,有的人就认为,把柳点、颜撇、欧捺相加便是,这是误区。博采是在学好一家之后,并在艺术观点逐渐提高中,用较固定的审美意识把所学到的其他帖里的优点加以合理地调动、有机地结合,从而进行的一种加工和创作活动。
    三是将行草中字型的变化用于楷书创作上。楷书虽说字字独立,但绝非大小一样,如列算子。楷书的变化也要讲顺势造型,才能达到全篇融合:大小相配有节奏,聚散相补可融合,欹侧相生出韵律,长扁相宜得情趣。
      四是要掌握一个字的多种写法。书法创作要充分运用繁体字、异体字,它对调节章法、安排布局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以上四点并非经验,只是我的一点探索和体会吧。不过我一直有一种想法:在书法艺术上追求变总比守着某家不动强(也守不住),但变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符合书法本体的艺术规律的情况下求变,否则会坠入野道,变的狂俗,就事与愿违了。希望有志于书法创作,特别是楷书创作的朋友,要充分认识变的重要,更要认识变的根本,这样才可能迈出“既有古人气息,还有时代风格,又有自己个性”的第一步。





    (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