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律四首》看唐寅的书风柔媚
对唐伯虎其人形象与其书形象的联系观察,颇费了我一番苦心。“唐伯虎点秋香”在三吴是家喻户晓的香艳故事,这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个无可怀疑的风流才子形象:拈花惹草,追金买笑,其产法之有脂粉香气当然是颇为合拍的。但细细寻绎,这却只是市井下民低级趣味的胡编乱造而已。历史上的唐寅非但没有如此香艳的闲情逸志,相反,在一踏上仕途,得中解元之后,即因都穆嫉妒与告发,被牵连人程敏政学案而遭ft充吏役的处罚。潦倒沦落,奔走江湖,唐寅心中充满了愤慈与不平,其后世态炎凉,家庭也屡遭迭变,并无青云得志的福气,乃至死后墓葬难觅,被淹没于野水薄丛、荒岭荆棘之间,牛羊是践,无人问津。则此公给我的印象倒是坎坷不遇的颓顿落魄士子,论他时有抗争倒有些可能,但论其定有闺阁之气,却实在让人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是以人论书,那么,倘若以艺术论之如何?我们看到的还是自相矛盾:唐寅虽为三吴才子,他画的山水在明代画坛上足任重镇。但也奇怪.与他齐名的沈周、文徽明皆是画奉南宗,只有他,却热衷于剑拔弩张、侧笔一刷勒的北派山水.斧劈大破、钩所刚狠,全无半点江南才子之风范,论闺阁气息更是大相径庭。以画拟书,也着实使人觉得莫名所以。
唐寅今存《落花诗册》.是一种典型的柔弱情态。当然,仅以他的点画功夫而言,他也堪称是书坛上的“正规”科班.藏头护尾.揖让回顾.无不法度井然。但终觉婀娜过甚.有不胜罗绮之感.在在显T出明代书法发展过熟的不利一面来。明代王世贞有《食州山人稿》,称唐.寅是“书人吴兴堂庆,差薄弱耳”,我以为是一语中的.书学赵孟顺已是取法非高,但赵字尚肥,尚有一段丰胶之态,倘再在此中一坠薄弱.则并连赵风亦无.再加上用笔顿挫感觉欠灵敏,自然易于为后人所指摘。
这就是明代书法的一个侧翼.以狂放而冲破二王范式的如徐渭、祝桂山、王铎是一个侧冀.以气韵濡雅而超越宋元的如董其昌也是一翼,唐寅侧属于忠实承继元风但风骨梢欠的一种典型。他的实践并没有多少了不起的成就,但他却为后人的书法研究提供了一种很难得的例证。 (来源 邯郸书法家协会:www.hdsfxh.com)比如.关于明季书风的沉滞,我想就少不了唐寅这个现成例证—他的书风软媚.显然足以为沉滞下一注脚。又比如.师从元人赵孟扳以下的王右军风,何以会沦为唐宜境界?是因为唐寅本人的才力不够么?他是才子。是因为他的性格偏向么?他的山水画又是取大斧劈小斧劈,大有取刚狠之气而不耐烦轻烘慢染之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被赵松雪咀嚼过的王右军南帖一系.的确已经很少还有韵致—尽管赵氏本身也还不失韵致。由是,取法的单一致使视野不开,取径不广,营养阅冶不丰厚,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过也还不仅于此,看唐寅的山水画,我也感觉到有一种程式化的味道,有时会忽生怀疑:所谓风流才子唐伯虎.真的有那么“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