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是龙与《山居杂赋》
莫是龙的存在是个纠葛不清的存在。在山水画南北宗说的争执中,谁也弄不清是他首倡还是董其昌首倡这一学说—大约是由于董其昌名高位显,故而人们一古脑儿算在董头上。这对莫是龙来说本来并非喜讯。倘若第一个提出南北宗构想的是他,董其昌坐享其成,岂不反证了他位卑言轻、令人沮丧?不过有得必有失,董其昌既担了大名头,则赞成南北宗说者誉为并世不二之论,而反对南北宗说者则毁为旁门邪道错谬百出。莫是龙既退出是非地,反倒落得个耳根清净,福兮祸兮,大约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
莫是龙有一个很好的父亲,官封浙江布政史的莫如忠。据说书法一以二王为宗,尤工行草,势若龙蟠虎卧,董其昌甚至还认真地为他拈出一个王右军《官奴帖》,以为是莫如忠书法的主要源头:“始知公深于二王。”能有这样贵为方面大帅的父亲,又是在当时以善书称的名家,莫是龙既是贵胃子弟,又是翰墨世家。前者保证他有潜心书艺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后者则保证他的学书是取法正道的。
但莫如忠却未必有一个好儿子—依官场惯例,只有金榜题名、荣登科魁才显得父亲教子有方。身为布政使的他,却只看到儿子“以贡生终’,在功名上毫不热心,整日价只知道操舰弄翰,全不知在仕途经济上花一番青史垂名的苦功夫。这实在是令他失望,也使家族门媚无光。莫是龙只接受了父亲“善书”的遗传,却没有沿循父亲贵为卿相的道路走,他的行径,想必莫如忠不会满意。
幸好有一个父子皆以善书称的名声可聊以自慰。莫如忠是师法二玉。不旁鹜,莫是龙传父亲衣钵,亦对羲献用功颇深.明人何三畏《漱六斋全集》有云“(莫是龙)补郡博士弟子,攻诗古文,书法无所不窥,而独宗羲献,宗米,楷宗钟繇”,为他的风格勾画出一个大概的轮廓。不过,书家风格多变,个性也不千篇一律,有几手功夫是十分常见的。莫是龙《山居杂赋》卷并无明显的二王儒雅迹象,学米而有跳荡激越之情,俨然宋以后书法风气。而渴笔尖锋.更切合明人书法的一般感觉。我们不会将莫是龙书法定为唐以前人书,就像也不会将王羲之书法定为宋以后人书一样。
书家的时代属性,大抵能从一些具体的用笔习惯和对整体审美气氛的把握中不知不觉中暴露出来。经验丰富的行家,可能会面对一幅作品把作者弄错,但对作品的时代风格,则是绝对能把握住、能作出明确判断的。
莫是龙自然不算大家,在明代华亭书家群中,他比不上董其昌,甚至也比不上同是学习二王的邢侗。他的成功似乎有些偶然,但从技巧上看,却又有较为上乘的表现。《山居杂赋》草法激荡。虽托身米老,有时却让人感觉出一种接近黄山谷的点画意识来.只不过其顿宕太过.不如黄山谷的老辣与沉稳罢了。闻其“小楷精工,过于婉媚”,而行草却“豪逸有态”,既婉媚复豪逸,实在是颇费猜索。我想即使是出此评的王世贞,也未必能讲得出所以然来吧?